目前,全國“三夏”小麥大規模機收基本結束。2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指出,今年夏糧小麥增產豐收已成定局、質量好于常年,雜糧雜豆產量略增,油菜籽產量明顯增加。
沉甸甸的麥穗背后,是克服去年秋汛三分之一小麥晚播、農資價格上漲等諸多挑戰的持續努力。
6月21日,山東省煙臺市蓬萊區新港街道大皂許家村農民駕駛農機在場院里翻曬小麥。(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于良意 攝)
來之不易的豐收
盛夏時節,種植戶張輝終于迎來期盼已久的豐收。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閻里鄉的麥田已經收割完畢,他一邊用手捏著飽滿的麥粒,一邊跟大家分享畝產超過1200斤的消息。
在全國麥收基本結束的當口,收獲的喜悅像夏日暖風吹過各地田野。
而在去年秋播時,罕見秋汛導致河北全省晚播小麥比例高達76%,越冬前一、二類苗占比不足四成;在“中原糧倉”河南,全省1000多萬畝小麥晚播……
開局不利,讓不少種植戶捏了把汗。“但從各地實打實收情況看,今年夏糧產量形勢較好、超出預期。”農業農村部種植業管理司副司長呂修濤說,“坦率地講,今年行政推動力度之大、政策扶持力度之大、科學指導服務力度之大,都是多年少有,有力地扭轉了不利局面。”
6月19日,河北省遵化市劉備寨鄉的農民將收獲的小麥裝車。(新華社發 劉滿倉 攝)
針對秋汛影響,農業農村部組織專家制定小麥抗濕應變播種、晚播麥栽培、促弱轉壯等15個專項技術方案,指導地方能種盡種。冀魯豫陜晉5省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擴大非災區播種面積等方式,能播盡播穩住冬小麥面積。
在增產方面,各地大力推進冬小麥“一噴三防”全覆蓋,主產區小麥灌漿時間延長3天,灌漿強度增加5.7%。專家多地對比試驗結果,“噴”與“不噴”千粒重相差1.3至1.5克,按主產區平均提高千粒重0.45克測算,可彌補前期弱苗產量損失30.2億斤。
“客觀上來說,中后期還是風調雨順天幫忙的。盡管播種期遭遇罕見秋汛,但巧遇‘暖冬’、喜迎春雨和涼爽初夏。開春后光溫水匹配較好,小麥春季苗情轉化持續向好,彌補了冬前不足;小麥灌漿時間長、強度大,提高了粒重。”呂修濤說。
關鍵農時接連“闖關”
從秋汛開始,夏糧生產就開始了“闖關”之路。春季田間管理、返青期精準指導、農資補貼、病蟲害防控……在每個關鍵節點,采取超常超強的舉措、力度空前的政策和科學有效的技術,為豐收爭取了主動。
在河南省湯陰縣孟莊村,種糧大戶申國希將豐收首先歸因于農技人員的“保姆式”指導。為應對前期苗情偏弱,他在農技人員指導下以“種”補晚、以“好”補晚、以“密”補晚、以“肥”補晚,最終4800多畝小麥喜獲豐收。
技術加持外,“闖關”的奧秘也在農田里。張輝所在的合作社將流轉來的土地改造為適宜糧食種植的綠色高產農田,不僅便于大型農機耕作,還節水增肥。他們還在田間安裝了土壤溫濕度檢測儀和高空昆蟲控誘設備,精細地進行田間管理。
為緩沖農業生產資料價格上漲影響,中央財政兩次向實際種糧農民發放一次性補貼共300億元。各地也加大支持力度,比如河北統籌中央財政4億元、省級財政1.5億元農業生產救災資金,全力推動小麥促弱轉壯和病蟲害防治。
2月16日,安徽省廬江縣白湖鎮農民在進行小麥病蟲害防治作業。(無人機照片,新華社發 左學長 攝)
疫情防控背景下,各地及時協調解決跨區機收遇到的困難和問題,根據小麥成熟時間,及時發布機收作業信息,加快收獲進度。
藏糧于技一直在路上
在山東省平原縣桃園街道的農業規;⻊罩行,鏟車舉起翻斗,地頭上收割的新麥隨著一輛輛運糧車直接送往烘干塔進行烘干入庫。烘干塔現場調度員董善輝介紹,糧食從田間到糧倉“不落地”,與傳統曬糧方式相比,能減少4%的損耗。
減損即增收。“今年來平原縣的都是百萬級別的聯合收割機,漏糧率只有千分之一,每畝地能多收20斤。而且秸稈粉碎后進行球面拋撒,更有利于玉米播種造墑。”機收現場調度負責人劉達說。
6月2日,在山東省郯城縣郯城街道,農民駕駛農機收獲小麥。(新華社記者 郭緒雷 攝)
在河北省邯鄲市邯山區苗莊村的“小麥綠色高產示范方”,小麥新品種以實打實收產量751.8公斤,創下了邯山區畝產新紀錄。呂修濤介紹,今年推廣了一批主導品種,選擇200多個縣開展小麥綠色高質高效行動,示范片平均畝產都在1000斤以上。
夏糧豐收拉開了收獲的序幕,但秋糧是全年糧食生產的大頭,夏種、夏管的努力還在繼續。
在河北省邢臺市南和區閻里鄉金沙河農作物種植基地,農機手正駕駛播種機在田間來回穿梭,按照兩行玉米、四行大豆的種植方式進行玉米大豆“套種”。
在湖北省襄陽市襄州區何崗村的稻田里,水稻插秧機所經之處留下一行行插種整齊的秧苗。今年采用的同步側深施肥技術,在插秧同時,可以將肥料精確定量地施用在水稻秧苗根部一側幾厘米的位置,有效提高肥料利用率,同時減少因化肥流失造成的農業面源污染。
一寸寸耕作的土地上,正透著再次豐收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