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錫永、冉戌英夫婦駕駛小船在烏江上打撈漂浮物。 |
盧錫永(右)、冉戌英夫婦在清理打撈上岸的雜物。 |
人物小傳
盧錫永、冉戌英夫婦是貴州省甕安縣珠藏鎮豐巖村的村民。1986年結婚后,農閑時兩人經常一起巡河。2005年起,兩人每天在渡口之間清理雜物和垃圾,使周邊生態環境越來越好,帶動越來越多人參與到河湖保護志愿服務中。兩人曾獲貴州省“最美河湖衛士”“貴州好人”等榮譽。
忙完手上的活兒,貴州省甕安縣珠藏鎮豐巖村村民盧錫永、冉戌英夫婦決定趁天色未黑,再出一次船。
隨著發動機聲響起,小船在江中劃出一道波浪。一只夾子,兩個網兜,一人掌舵,一人打撈。直到天光暗淡,載著雜物和垃圾的小船再次回到了岸邊。
30多年來,駕船打撈江面上的雜物和垃圾,已成為盧錫永、冉戌英的生活常態。如今,經過當地的保護與治理,家門口的烏江河面越來越干凈,河水越來越清。這其中,也有夫妻倆的付出。義務巡河近半輩子的盧錫永說:“烏江養育了我們的祖祖輩輩,我們也要為子孫后代守護好它,讓美麗家園更美好。這份責任沉甸甸,一刻也閑不得嘞。”
從親水到護水——
“家門口的環境可不能被搞壞嘍”
烏江,長江上游南岸最大支流。作為貴州第一大河,烏江流域覆蓋了貴州8個市(州),對于出生在烏江岸邊的盧錫永來說,從記事起他就與這片水相伴,對這條大江有深厚的感情。
“老輩人常說,烏江就是我們的家園。”盧錫永說,小時候在河邊玩耍,讀書時擺渡到對岸,長大后也一直在水邊生活,“江面就像自家院壩一樣”。隨手撿拾垃圾、保護岸邊環境,都是應該做的事。
1986年,盧錫永與同是本地人的冉戌英結為夫妻。農閑時,兩人經常在江邊散步,看到散落在岸邊的垃圾,就盡己所能地清理干凈。“家門口的環境可不能被搞壞嘍!”就這樣,夫妻倆開始一有時間就巡河,宣傳環保理念,成了烏江邊上的義務清潔工和環保宣傳員。
讓兩人的生活和烏江這個家園關系更密切的事情,發生在2005年。那一年,盧錫永夫婦二人參加了縣里交通運輸部門的培訓,并取得了從業證書。夫妻倆正式接過了船槳,在家門口開始了擺渡工作。
盧錫永擺渡的雙池渡口,與隔壁開陽縣宅吉鄉僅一水之隔。陸路交通不便的年代,坐船是百姓出行的重要方式。盧錫永說:“擺渡讓我們有了一份新營生,更重要的是能幫助老鄉,我們對這份工作格外珍惜。”
船上工作雖然辛苦,但能每天守著家門口的這片江水,盧錫永并不厭煩。讓他擔憂的是環境的變化:“垃圾多了起來。”盧錫永記得,最嚴重的時候,水面的垃圾甚至能卡住渡船的機槳。
“多掃一下,‘院壩’就能干凈一點。多撈一天,河面就能更清一些。”懷揣著最樸素的愿望,盧錫永和冉戌英下定決心,要守好江面的環境。從那時起,夫妻倆更加用心地巡河,看到水面有垃圾就打撈起來,有人亂扔就及時制止,擺渡空載回來就沿線路打撈垃圾。從起初清理河邊雜物,到后來打撈水上垃圾,盧錫永和冉戌英就這樣把守護烏江環境這件事堅持了下來。
是“兼職”更是責任——
“河水清了、河道干凈了,就是最好的‘報酬’”
說起義務巡河,盧錫永總開玩笑,說是份“兼職”。談起在江面上打撈垃圾的事,他卻比誰都認真。
2008年,構皮灘水電站庫區蓄水,烏江水位上漲,加之雙池渡口“洄水灣”的特殊地形,造成雜物、垃圾不斷增多。那幾年,盧錫永和冉戌英每天堅持擺渡回程時打撈垃圾,擔子格外重。
2012年,當地依托烏江水域,鼓勵村民發展養殖,盧錫永籌資10多萬元,購買了30多個鐵桶,占據水域面積800多平方米,成為持證發展網箱養殖的漁民。
“雖然網箱養殖收益可觀,但對烏江有污染。”2017年,烏江流域啟動網箱養殖清理工作,盧錫永家帶頭拆除了網箱。與此同時,一些廢棄網箱順流而下,夫妻倆再次加大了垃圾打撈力度。沿河兩岸大約5公里,是他們日常清理垃圾的范圍,而拆除網箱期間,打撈垃圾范圍更是長達15公里。家里買的三輪車,也成了垃圾上岸的“中轉車”。
“這幾年,大家環保意識提高了,河里的垃圾雜物少了不少。”盧錫永說。通過村里的宣傳,夫妻倆還了解到,打撈上岸的垃圾不能隨意焚燒、掩埋。于是,他們向村里申請在河邊配備一個垃圾轉運箱,讓垃圾有更妥善的“去處”。
在相關部門支持下,一個嶄新的垃圾轉運箱落地了。如今,打撈上岸的垃圾,定期會有專門人員清運后進行專業處理,整個過程變得更加環保。
平日里,常有人問夫妻倆,干這份“兼職”有沒有什么好處?是不是“領了補貼”?但實際上,兩人巡河都是義務出工,不領任何報酬。
“保護烏江本來就是自家的事,我們巡河從沒有算過什么賬。”盧錫永說,“河水清了、河道干凈了,就是最好的‘報酬’”。
從水上到岸邊——
“我們的隊伍在不斷壯大”
“這幾年,公路交通越來越方便,坐船的乘客自然就少了。”2022年3月,甕安縣關閉境內10個渡口,雙池渡口在名單之中,盧錫永夫妻從此不再從事擺渡工作。
但義務巡河并未停止。一有時間,他們還是開著自家的小船,往返于相距15公里的兩個碼頭之間,清理江上的漂浮物。
盧錫永說,隨著河水越來越清,周邊景色越來越好,早年間做擺渡工作時?康碾p池渡口,成為遠近聞名的打卡地,不少游客前來度假、露營。夫妻倆當起了河邊的義務環保宣傳員,只要有游客過來,就會提醒他們處理好垃圾。
有一次,一群游客在河邊露營后,沒收拾垃圾就開車離開了。盧錫永發現后,立馬開著三輪車追了上去,一口氣追到半山腰。他勸導游客回到河邊,把垃圾收拾干凈后帶走。“誰要破壞我們家門口的衛生,我就要和他較真!”盧錫永說。
盧錫永夫妻倆的這份堅持,也感召著越來越多新成員加入護河隊伍。“現在大家的生活越來越好,都愿意為保護環境出一份力。”盧錫永說,近幾年,在當地政府統籌下,河(湖)長、河湖管理保護志愿者、村民代表等陸續加入,“我們的隊伍在不斷壯大。”
更讓夫妻倆高興的,是這份守護“自家院壩”的責任后繼有人,F在,只要一有時間,兒子和兒媳都會加入巡河和清理工作。“你看,這是孫子給我們拍的‘工作照’。”拿起手機,冉戌英滿臉笑容地說,讀小學的孫子周末也跟著到岸邊巡河。
“巡河是值得我們倆做一輩子的事。”盧錫永篤定地說,只要身體允許,他倆就不會停止巡河。他相信,隨著更多人加入保護環境的隊伍,這片家門口的“院壩”會更干凈,烏江會更清澈。
■記者手記
匯點滴涓流 護一江清水
駕一條船,沿河打撈垃圾,這是盧錫永、冉戌英夫妻倆日常的生活。“沒什么特殊原因,就是希望河水干凈”“沒啥特別的故事,天天就干差不多的事情”……這是采訪過程中,兩口子對義務巡河最樸素的回答。數十載堅守背后,是夫妻倆對護好這一段烏江的承諾。也正是因為有許許多多盧錫永和冉戌英的默默付出,才能讓生態環境一天天更好。
守護一江清水向東流,是一項長期的系統工程,需要群眾的廣泛參與。如今,在千里烏江沿線,一張全方位、全地域、全過程的生態環境保護網正越織越密,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更加深入人心。正如盧錫永、冉戌英像打掃自家“院壩”衛生一樣守護烏江,義務護河隊伍的不斷壯大,也表明保護環境正成為更多人的自覺。當人人都行動起來,如點滴涓流匯入大河,必將形成生態文明建設的強大合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