佩戴香囊是端午節的傳統民俗之一。在上海,有一位74歲的香囊制作手藝人,從她的奶奶算起,到她的小孫女,他們家的香囊制作技藝已經傳承了五代,并且他們開發出了200多種香囊,雖然造型一直在變化,但是“小時候的味道”一直沒變。
睡蓮香囊、石庫門香囊、敦煌壁畫香囊、龍年定制的“小青龍”香囊……在上海一個社區的香囊展示館里,陳杏芝牽頭制作的200多款香囊,靈感來自“萬事萬物”。今年她還推出了新產品:可以戴在手指上,掛在耳朵上的香囊。
香囊制作手藝人 陳杏芝:把它做得更精致更完美。就像我戴的耳環,好看嗎?很好看,還有把它做成一個胸針,還有小小的戒指,做的小粽子,做這么小,因為掛在鑰匙圈上。我們在做的過程中,得到很多青年人的喜歡,很火爆。
倒入香粉,塞入棉花,縫上針腳,用線輕輕一拉,不到兩分鐘的時間,一個桃心形的香囊就完成了!
陳杏芝:剛才我做的這個是桃心,我們傳統的香囊,粽子,端午節大家都吃粽子,我們做一個粽子香囊。
每到端午前夕,陳杏芝都要去藥房買上很多中藥,自己打成粉,做成香囊送給親戚鄰居,中藥店的工作人員還邀請她把香囊放到店里售賣。就這樣,從幾十個到幾百個,訂單越來越多。陳杏芝的兒子鄭會雄也辭去原來工作,專門和媽媽一起做香囊。鄭會雄也在思考,怎么通過自己的創意設計,讓年輕人也喜歡上香囊?女兒給了他創新的靈感。
陳杏芝的兒子 鄭會雄:我當時把香囊式樣設計出來之后,我女兒看到說,爸爸你實際上有6個,而且都是小動物,你是不是可以嘗試把它做成盲盒?我今天手氣很好,我們今天拆出來的是一個麒麟。
傳統文化、傳統技藝,再加上當代年輕人喜歡的設計,陳杏芝一家人希望“非遺”能融入當代的日常生活。今年,他們開發出了香囊耳環、香囊戒指等不少新品種。然而,就是這樣一個把香囊從直徑4厘米,做到1.3厘米的創新,讓他們花了整整4年的時間。
鄭會雄:大家可以看到,我用三根手指才能勉強把它捏在手心里,所以我們在做的時候,會對它的整個的纏繞方式去做一定的要求,包括它纏繞的圈數,比如說這里面的香粉必須是在一克左右,纏完這個素球之后再把這個金線去做均分,十分或者八分的均分,均分完之后再一點點把花型勾勒出來。
端午節到來,陳杏芝一家更忙了。前不久,她的“香囊制作技藝”入選了上海市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還成為上海市“非遺進社區”示范項目,她制作的香囊走進了博物館、社區和學校。
觀展觀眾:感覺就是中國的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非物質文化遺產,今天有機會能夠再接觸,確實是非常幸運。